English

闲话走读

1998-07-23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改革开放之初,读书成了时髦,当众读书遂又成为显示个人文化素养的事,其突出者即走读。当时有传媒报导,某数学家下班路上读书,脑袋撞到电线杆上,前额竟撞出一个大包!

我总怀疑记者夸大其词。据我体会,但凡走路读书的人,哪怕他读到书痴级也不会撞出这样的包块的。走读自有窍门,不同于坐读,并不低头,手捧书本如端茶盘奉客,置于胸前若干寸处,目光以四十五度角投射出去。眼眸虽盯在书页上,余光却散漫于身前,从书的四周衍罩开去直至脚面,等于把一双眼睛中的一只或半只装到脚底板下,试探着往前迈,怎么会出事?

抗战时期在福建三元县即今三明市读小学。其时同学中有一支不大不小的走读派。三国、水浒、七侠五义、樊梨花、薛仁贵、罗宾汉和福尔摩斯,都是上学路上结识的。这些人不能出现在课桌上,课堂是属于老师的,家里也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,家是父母的一统天下。上学或放学路上,远远地瞥见前头一个人影,急投一眼,是老师!忙将书卷起,交臂而过时掖书弯腰鞠躬如仪。事后老师跟父母谈起,啧啧称赞不已,说小小年纪就掌握了如此功夫,长大后“必为天下雨”。他哪里知道我是在与金镖黄天霸同行啊!

“看古书掉泪,替古人担忧”并非虚言。走读路上也有掉眼泪的时候。岳飞就义风波亭,张宪、岳云同时毙命。其时泪水溢出眼眶,一脚踏空,踩进了泥水坑。这时猛然收神,抬头望天,天色昏黄暗淡好像也要哭!

走读入神时虽也发生感觉方面的嬗变,但如山间雾霭,时浓时淡,时显时隐。即以听觉而言。身后不远处明明有同学呼唤,却听而不闻,这是被书中紧张情节勾住了心窍的结果。但书中若在描写静夜流水,汨汨如诉的风景,则周围环境的实际存在就会闯入耳里。有一回雨后天晴,路旁水渠一阵哗啦泼水声就把我牵回了现实世界,忙扔下书本、卷起裤管,赤脚下水去抓从人家鱼塘溜出的一只大草鱼去了!由此可见,书中场景的演变对于读者的身心感官系统实有电源开关的作用!

长大后,直至年老退休,仍然积习难改。傍晚时分奉妻命去食堂买小菜,顺路取回当日报纸。回家时报纸看完了,买回的小菜却是米饭!老友们因此取笑我,说老姚长了两只脑壳,一只管走路,一只管读书,就是没脑子管生活,但穿行路上人群中怎么也不撞人。我说这也没啥了不起,几十年练出来的功夫嘛!

然而大话是说不得的。一天,在街头等公共汽车的时候,见人流车流中一眼镜飞驰而来,他左手握把,右手持一本打开的洋书,脚下飞轮旋转,他边骑边读潇洒得很。到我身边嘎然刹车微笑,细看却是不久前翻译过韩素音女士一本新书的某君。原来他新得一猎物,版权无碍,就又要动手翻译了。问他为何要书不要命急匆匆骑车在北京大马路上横行。他说急于尝鲜,别的就顾不上啦!

原来走读之外还有骑读!真是天外有天,什么时候也不可倚老卖老,即使小到路上读书这么一件毫末本事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